2年时间,作为2个孩子的宝妈,我是如何完美转行成为心理咨询师的?
                     2019-09-10
2019-09-10
	  他是做人力资源咨询顾问的,也一直都觉得心理很重要。在陪伴孩子的这几年,他也知道,孩子的心理健康很重要,最重要的是,我感兴趣的话,他都支持我。 
	
 
  Q4 正式参加心理学面授课程后,你有感觉到周围发生了什么变化吗?
  其中一个很大的变化:与孩子的相处。
  以前我跟老公都是知识型的家长,注重孩子的教养,有时管得较多也会约束孩子。现在,会给孩子更多的自由与民主,让孩子去做他自己。不会常用我们的想法去说教,给了他们更多的做自己的空间。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变化是:自己的心态也会变化!
  学习心理学之前,跟周围父母有比较,受别人的影响,想着抓紧时间给孩子报各种班,各种紧张与焦虑,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别人的孩子学那么多,我的孩子是不是也要去学。
  现在已经很淡定了,当其他家长谈论孩子要写多少字要会多少算数啊等等,我不再受影响,因为我了解孩子现在是玩乐的阶段,还没到那个学习的阶段,没必要给他安排太多,就顺着他成长的脚步走就好了。
  摆脱了这些焦虑困扰,天好像一下都蓝了。
  Q5 当你周围的人知道你开始从事心理咨询行业时,会否有很多人向你求助呢?你会觉得困扰吗?
  有的呢,小区里有些孩子跟我们孩子差不多大,我们妈妈也就比较熟了,只是以前我们聊的话题基本能都是基于孩子的一些浅聊。后来,他们知道我开始从事心理咨询后,会跟我聊一些情绪困扰、小孩的问题、家庭关系等等。
  我觉得挺好的,不会有什么困扰。以前只是孩子间的聊天,现在跟我分享更多内心的事情,希望我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待,给她一些帮助,而我也愿意跟她们聊,像朋友那样,只是我的分析会比朋友专业些,她也愿意接受,对她也会有所帮助,那这样我就开心了。
  Q6 那这样的聊天,你会运用咨询技巧吗?
  不会刻意用,我是觉得这些知识技巧是在咨询室用的,我跟她还是朋友的状态,可能语言方式换了,但是出发点还是有那种目的性的,希望可以启发她,只是不是专业上面的咨询。
  我会更加注重她内在的感受和情绪,让她关注自己的想法、感受,当然,处理的方法,也可以给一些常用方法,怎样可以缓解家庭矛盾。
	  当然,我不可能帮助所有的,而且也不适合做他们的咨询师。如果仅是她当下的情绪困扰,可以帮忙缓解,但如果是一些比较严重的症状,那就要他们去寻找专业的咨询师了,有时我会推荐业内一些咨询师,他们认可的话也会去找。 
	
 
  Q7 还记得你的第一个个案吗?
  当然记得哦,印象特别深!大概是九月份接的第一个公益个案,毕竟是第一次,有紧张有焦虑,很想帮助来访者。
  亲子关系较差,孩子沉迷于手机,基本没什么沟通,沟通就有冲突。而且当时孩子不愿意来,只想待在家,最后也因为孩子不肯来中断了。
  后来做督导时,老师判断可能咨询朝向是家庭关系,不仅仅是孩子,整个家庭可能都需要咨询。
  当时,涉及到攻击行为,会想到危机干预,所以有压力也有焦虑。个案结束后,会思考好与不足的地方,注意缓和调节自己的焦虑情绪。后来接第二个个案时,知道自己想帮助来访者的那种急切心理,但也清楚需要时间。
  Q8 后来一米心理推出“童享幸福”计划时,是什么样的动力让你去接特殊儿童的公益个案。
  我在“童享幸福”计划,共接了三个个案,两个自闭症儿童,一个智力障碍儿童。11月开始做咨询,到现在已经第6次了。
  为什么接呢?
  我对孩子是没有区别对待的,在我看来,孩子都是一样的,如果他们需要心理支持,只要可以,我会尽我所能去提供。
  其实就算他是个特殊儿童,你作为心理咨询师,也要把它当做一个正常孩子来对待,他也算他自己正常状态下的正常个体。所以,我没有区别对待。
  至于特殊儿童的孩子,怎么在咨询中运用相关技巧,更好的理解它,我需要去补一些知识,这是我需要去努力的,这也正好可以完善自己的一些知识体系。
  另外,当我们接到个案时,非常希望有老师督导,这样我们可以成长得更快做得更好。“童享幸福”项目里,就是带领欧文亚隆团体的樊荣老师给我们做督导。
  项目进行一个多月时,我们进行了一次为时3小时的督导,我的收获特别大!特别好特别渴望下一次的督导!
	  樊荣老师从人本主义出发来督导,跟精英计划的督导老师曹老师的精神分析方向不同,这次从另一个方向来体验督导,这种感觉呀,真是非常非常不一样!而且项目人少,每个人都可以充分参与,进行个案分析及自我成长的体验。 
	 
 
  Q9 在实际的咨询过程中,正常儿童的咨询与特殊儿童的咨询具体有些什么区别呢?
  主要区别有2个。
  一是来访者的区别,一般来访者可以正常沟通,可以通过语言、表现知道情绪状态;自闭症的孩子,没有办法用语言顺畅地沟通交流,很多时候,他们都在自己的状态里,你只能通过他的一些行为、面部表情,慢慢地去感受他体验他,通过这样的方式与他拉近距离。特殊孩子的咨询,对我们来说有很大的挑战:怎么读懂他、怎么感受他、怎么与他更好地建立关系……
  第二个是:我们做咨询,对他的帮助有多大?是我们一直以来都会关心的问题!我们有查过资料,对于自闭症的孩子,可能很难一下子改变他,让他变为正常的孩子,我们的目标设定也需要更加准确地对待,比如我们的目的可能是:怎么从内在去缓解孩子的情绪?因为自闭症的孩子,他本身会面临很多压力,包括家长的压力、训练的压力,无形中他们都能感受到。我们希望在这些咨询当中,可以帮助孩子缓解这些压力情绪。
  Q10 这个计划也开展了一个多两个月,咨询都进展了6次,孩子们有没出现一些变化让你欣喜的?
  其实,三个孩子都有了一些变化。
  自闭症的孩子,开始时关系没有建立起来,一开始不愿意进咨询室,也不愿意玩沙盘,需要我引导,被动地接受去玩;现在他主动玩,也会自己选择,会把沙具送给我邀请我一起玩。甚至会主动跟我分享他开心的事。
  一开始觉得他们很难搞,没有规则感,类似叛逆,现在跟你的关系连结上后,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很可爱的孩子。这种关系给你很不一样的感觉。
  其中,有一个孩子最近一次的咨询,给我两个很大的突破惊喜。
  之前小孩基本都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很专注地在玩自己的东西,没有理我。最近这次,我跟他咿呀说话时,他竟然对着我笑了,这真的是一个惊喜。
  第二个是:自闭症儿童一般都会回声反应,就是你说啥他会完全重复你的话。以前咨询结束,我跟他说“xx再见”,他会重复我的话“xx再见”。这次,我对他说“xx再见”,他没有重复“xx再见”,而是直接摆手说“再见”。虽然没有说“老师再见”,但是至少没有回声反应!
  这都是无意间的小惊喜吧!
  自闭症的孩子 无法期待一下子会说话 表现得多好或者一下子出现很大的改变,在慢慢的咨询过程中,发现他给你带来的小惊喜,那就是很好的动力了!
  这是一个为期6个月的项目,共24次,每个月4次。现在是一个探索阶段,很多地方,很少用心理咨询给自闭症孩子做咨询的。希望我们的探索会有一个新发现。
  说回当初为什么会接这些公益个案,也是一个朋友给我的感触太大了,她家孩子检测出严重的自闭症,不会跟妈妈说话。后来她辞职了,带着孩子到处看医生做训练,三年花了三十几万,孩子变化也不大,全家人身心俱疲。
	  其实,我能感受到父母的无奈与无助,自闭症的家人其实更需要支持和帮助! 
	
 
  Q11 目前为止,你也接受了两年的系统学习,也开始步入心理咨询行业了,那将来的学习与工作,你又做了怎样的规划呢?
  第一是不断的实践,踏踏实实地做咨询,在个案中不断提高咨询技能、素养等;第二是做个心理讲师,重点发展家庭教育的讲课,这个不是目前的重心。
  Q12 对后来者的学习,你有什么建议吗?
  有一句话分享“在学习中觉察,在觉察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这是我自己一路来的体验总结。
  精神分析是精英培养计划的第一门课,刚开始时,虽然觉得可以换个角度去看待问题,但是我半信半疑,甚至是排斥,后来觉察发现,为什么我无法接受这种知识、理念,那是我的阻抗,我不愿意先觉察自己了解自己。
  后来我在日后的学习体验中不断反省,现在觉得精分越来越有趣了,往往会发现原来真的就是这样子哦。先了解学习,然后学以致用用在自己身上,体验过后会觉得真的好有趣。
  当时我们是学完精神分析再学认知行为疗法。学完精分的当下,我感觉我还是挺排斥精分的;等学完认知的时候,我发现:认知怎么那么好玩啊?!符合人一般的思维模式,容易掌握并整合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我想把认知放在精分前面,我会不会不那么排斥了呢。
  而且精分的曹老师与认知的杨老师授课风格很不同,杨老师的课很有逻辑性与框架性的,容易接受;而曹老师多是实战经验的分享,就像自由联想的状态,你要进入她的状态里,才能摸准她在说什么。曹老师的精分好在哪呢?!就是每次课后都有模拟演练,那个特别好!而且曹老师原则性很高,涉及到更深的东西,她会保护来访者。
	  很快一个小时就过去了,非常感谢陆凤秀老师的分享。带娃学习两不误,最终实现完美转身!这与陆老师的努力与坚持密不可分,当然也与方向的确立、道路的选择也有重要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