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工作上的强人,却是情感里的小白”|10分钟带你了解心理防御

2020-02-17

(关注回复爱一米,爱读书,免费领取21本心理学好书!)





本文预计阅读:12分钟



前言


春节将至,大家准备好回家过年了吗?


每到这个时候,不少人便要面对来自长辈的压力




其中,催婚是最让我们厌烦的事情之一:


“你也不小了,不要光把心思放在工作上,多花点心思去找找另一半吧~


“要不要我介绍对象给你呀?我那个朋友家的……”


也许,每到这个时候,你都很想打断这样的讲话,然后在内心长叹一句:我太难了


其实在生活中,工作上的强人,情感上的小白又何止一二呢?


面对着如今的男女比例失衡高离婚率寻找另一半这一难题已经难倒了不少人。


可是,他们有时候也许不是没有机会谈恋爱,而是不知不觉用错了心理防御机制


今天,小编便来讲一讲这种心理防御机制——隔离


说起隔离,电视剧《欢乐颂》中的安迪,便是运用隔离的典型例子。




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剧中,安迪有着一个悲惨的童年:被母亲抛弃,姐弟分离,被收养。


这些创伤造就了她成年之后,习惯用脑子思考,用逻辑推理,用论据证明一切的性格。


虽然,这样的性格,让安迪成为了工作上的巨人


但是,在感情上,安迪却是一个小矮人”——既渴望爱情,又害怕爱情。


而这种理智的脑子,把情感隔离起来的方式,便是我们常说的隔离isolation




 01 

生活中其实有很多个安迪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总能遇到像安迪一样,重视理智,却忽略了情感的人:


他们常常看起来非常聪明,逻辑思维特别缜密,凡事都讲究一个科学


但是,有时候他们的这种理智,会让人感觉十分不舒服。甚至是让人感觉到冷漠。


例如,他们总是追求效率


他们常常理解不了,为什么女人要在化妆品上花这么多钱。


因为他们体会不到化妆后带来的那种自信与愉悦


他们也不会理解,为什么两个人可以花上半天时间,只是坐在椅子上,相互依靠,一言不发。


因为他体会不到,两个人在一起时的那种安心与宁静


有时候,他们的情商也低得让人泪目:


你和他讲一个笑话,他会和你聊冷笑话速成大法;你和他分享一个好吃的食物,他会说:食物只是为了饱腹;你和他分享一部好看的电影,他会和你拆解镜头剧情。你告诉他,你生病了,他会回你一句:多喝热水

 


我们暂且先把这些“过度理智的人”简称为“智人”


智人实际上就是最喜欢使用隔离这一防御机制的人。


他们会习惯逻辑过滤掉情感


这样的好处便是,他们会获得一种更强的掌控感,从而获得更多的安全感


因为在他们心中有一条准则:情感是不可控的,但是我可以控制我的思维


当然,有时候这种理智化是必要的。


例如:


我们的亲人离开了,我们会自我安慰:“死亡是每个人必经的结局”。


从而缓解悲伤,让我们能更快地从这份“阴影”中走出来,回归到正常的生活。


但是,缺点也显而易见。


由于长期把情感隔离在意识之外,他们也极少会关注到自己的情感。


正如他们信奉的另一个准则:眼泪是留给弱者的





但是,一个连自己的情感都不关注的人,又怎么可能理解到别人的感情呢?


我的心理学导师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


“那些总是钻牛角尖,想要分出个对与错的人,看似是很理智,很容易沟通。


但实际上,这些才是最难处理的人。


因为他们只不过是强迫自己思考一些不存在正确答案的问题。


从而让自己忽视内心真正,担忧、焦虑、愤怒、仇恨的问题,而且他们自己是意识不到的。”


所以,下一次,当我们再想去解释什么、分析什么之前,不妨先感受一下自己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引起我们情绪变化的又是什么吧。


 


 02 

隔离不是智人的专利


作为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隔离其实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式。


我们都会用隔离来保护我们内心,免受过强的刺激或者创伤的伤害。


所以,并不是那些表现得很理智的人,才会使用隔离


例如:

许多富有青春活力的学生,拼尽全力,参加高考,或者参与考研。


经历数个月不眠不休的寒窗苦读,终于考上了理想的学府,可是他们却感觉不到高兴。准确的来说,是感觉不到任何情绪。


这是因为,备考的过程、等待成绩的过程都非常折磨人,于是,他们便选择把一切和考试有关的情绪给“隔离”掉。


又如:

我们遇到了一场意外,险些丧命。


在有惊无险过后,我们再次回忆那个场景,我们却没有丝毫恐惧,连同其他感觉也一同消失。


这些,都是我们说的隔离


隔离的本质就是:把某个事物,拒于意识之外


这个事物可以是某件不好的事情,也可以是某个让我们不舒服的情景,而最常见的就是情感隔离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不让自己意识到那些不开心、不好的事情,以免引起心理上的尴尬、不愉快或焦虑。


事实上,我们每天都在使用隔离。


例如:

有的男性会把上厕所称为“放水”;女性会把月经期称为“大姨妈来了”。


我们常常把亲人的离世叫做“走了”、“长眠”,或者“仙逝”。


情侣吵架,如果要道歉,我们常常不会直接说:“对不起”,而是“Sorry”;而在表达爱意的时候,也会用“I love you”代替“我爱你”。


……


为什么要用一个词语替换另一个字眼呢?


因为,这些被代替的字眼隐含了一种消极的意味,并且它们可以精准表达出某一个消极的事物


例如,月经这个词语,能精准让女性想到经痛或者是身体虚弱的情况。



这些情况又会给人带来痛苦不愉快焦虑等感受。


相反,大姨妈来了,更像是一位亲切的长辈来拜访我们。


这种温馨的感觉,不仅让人忘记了病痛,甚至可能会让我们产生愉悦的心情。


又例如,有些人喜欢用“sorry”来代替对不起


这是因为,相比于外语,对不起三个字更容易引发内疚感。


sorry可以模糊掉这种内疚感


所以,如果想真诚道歉的时候,还是要说对不起;那些说“sorry”的人,也许内心没有觉得自己真的错了。



 03 

隔离与强迫症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体会:一般理智的人,他往往也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

 


那么,如果说起完美主义,大家会联想到什么呢?


小编会联想到——强迫症。因为这是强迫症患者的一个典型人格特征。


事实上,隔离也是强迫症患者最常用的防御机制。


我们知道,强迫症有两个典型的表现,一个是强迫行为,另一个是强迫思维


强迫行为就像我们常见的“强迫洗手”、“强迫检查”等。一个强迫洗手的人,往往会把皮洗破,也停不下来。


强迫思维就是常常会“不自觉”地想到:自己有没有锁好门窗,是不是没带钥匙等等。


因此,一个强迫症患者,往往是十分痛苦的。


但同时,他们又是舒服的


因为当一个人在做一件自己熟悉的事情时,往往能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从而暂时忘掉那些不愉快的事情,获得一份内心的安宁



所以,对于患上强迫症的人而言,真正让他们痛苦的,其实并不是那些行为思维


“行为思维只不过是为了掩盖他们真正焦虑的事物。


真正让他们焦虑的事物一旦进入意识,很可能便会让他们失控、崩溃。



 04 

解离与人格分裂


我们上面提到,安迪的童年十分悲惨。


幸运的是,她只发展出了隔离的心理防御机制,而不是解离


心理学研究认为,如果一个人的童年遭受过巨大创伤或者虐待,往往会发展出一种罕见的

心理防御机制——解离Dissociation


也许解离有点不好理解,没关系,它还有另外一个译名:分裂



我们可以把解离简单的理解为:我们的行为与意识出现了分裂性的不一致


其实,这种情况生活中也很常见:


明明自己想往左边走,连头都转向了左边了,结果身体却是不受控制般地往右边走了过去。


又例如,有时候我们好不容易剥了一个橘子,结果错手把剥好的橘子丢进了垃圾桶,把橘子皮留在了手里。


再例如,有时候,我们明明很难过,但就是哭不出来。有时候明明觉得很开心,笑的很灿烂,可是眼泪就是不停的往下掉。


这些其实都是解离的表现。


心理学家Bennett Braun提出了一个词组:BASK(Behavior行为,Affect情感,Sensation感觉,Knowledge经验)

他认为,解离可以在这四个层面上进行。


B:行为上的解离,我在做一件不受自己控制的行为。


例如,我们说在愤怒的时候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有很多我们并不想说出口的话,毫无遮掩的便说了出来。但说出来之后,我们反而又会觉得很爽,这实际上促进了情感的宣泄。


A:情感上的解离,我们和自己的情感完全分离。


例如,有很多人在遇到了一些重大事件,或者创伤时(地震、车祸、亲人离世、被强奸等等),由于刺激过于强烈,个体就会下意识地把事件带来的情感解离。


这时候,他们在回忆时,就不会再有任何情绪上的体验。


很多时候,在处理这些创伤时,我们常常会通过一些技术,让个体主动从情绪中解离出来,保护她不要再被创伤二次伤害。


S:感觉上的解离,仿佛灵魂出窍,我们失去了对身体的感觉。


例如,很多抑郁症患者,在发病时期,他们的感觉会变得麻木。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这些病人很喜欢割手腕,因为那个时候,他们已经感觉不到疼痛。


K:体验上的解离,把自己身上的经历当作别人的。


例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把自己的不幸经验说成是我的朋友的事情。这其实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解离。

所以,解离也是一种很实用的心理防御机制。


但是,我们上面说的都是人格上某一方面的解离,如果是全部方面,整体解离会怎么样呢?


其实,结果就是我们很熟悉的人格分裂


在心理学上,人格分裂的学名也叫解离性身份识别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



也就是,我们的人格,解离出另外一个自己


问题是,我们的内心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在日本,有一部叫做《心理医生》的电视剧。

里面的一位女主角,无意中目睹了一场杀人案的过程。

这让她感到无比恐惧,于是她不知不觉分裂出了另外一个人格。

从此,女主角有新的名字,新的性格。

她离开了原来的家,忘掉了所有好友,独自跑到了另外一个城市工作和生活。


所以,分裂的原因便是:


当一个人遇到了刺激,由于这个刺激太强,为了不让自己崩溃。人的心灵很机智,会分裂出另外一个人格,来帮助自己渡过难关。


这就类似于,有时候我们面对一场很重要的考试,但是我们没有准备好;我们面对堆积成山的工作,很想休息;我们面对一场很重要的应酬,但是身体已经吃不消。


这时候,我们可能会想:要是有另外一个我来帮我处理这些我不想面对的事情就好了


“解离就是起到了这种作用——你不想面对生活,ok,你分裂出另外一个,由他来帮你面对这一切。



但是,第二个人格也处理不了怎么办呢?很简单,再分裂。


这样,也就有了我们说的多重人格分裂


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看,有时人格分裂并不是一种病,起码对他而言,分裂出不同的人格,反而能让他更好受。


就像我们说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也是一种人格分裂


但我们称之为圆滑,这种圆滑的性格,往往能让你的生活过得更顺利。


最后,上面提到:儿童时期的创伤和虐待容易导致分裂


这里的创伤和虐待其实往往是指忽视打骂


例如:

在小时候,孩子被父母忽视,他在家里是十分孤独的,想找个人聊天也没有,那怎么办呢?

他只能自己分裂出一个小人来,自己与自己对话。





又例如:


一个孩子,如果在家经常遭受父母打骂,没有安全感,没有亲人的支持,那么他在家里便是很无助的。

那么,他自然希望有一个人能来安慰他,保护他。



因为,在这些孩子的心中,有属于他自己的一片和谐的小天地。他们可以随时回到他自己的内心世界中寻找安宁。


但是,无论是用隔离还是解离


小编衷心希望,每一位孩子都能更快乐的成长,能自由地表达情绪,在生活中可以由别人来保护他们,帮助他们;而不需要靠他们自己来保护自己,爱惜自己,更不需要用这种特殊的心理防御机制来缓解心里的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