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火箭被打,我找老师讨说法

2022-04-13


作者:一瓦|一米签约为咨询师合伙人、一米签约儿童心理讲师、沙盘治疗师


前言


不良行为是孩子在使用一种密码。


当孩子的行为激起的是父母的挫折感而不是关爱时,是孩子在试图告诉父母,他们想要的是归属感。


和父母对话,有时候的确是很难的。


正如作者和小火箭的故事。在小火箭的三次打人行为后,作者是如何从担忧不已到逐渐释怀,最终静下心来站在小火箭的角度,理解其行为背后的信念的呢?


01

问题初显


我的家里有个三岁半的小公主,很壮实,胆子也大,走路一蹦一跳,跑起来像风一样,爸爸称她为小火箭

她特别喜欢上学。

每天穿好鞋子,背上书包,搬起自己小椅子,哼着自己最喜欢上学歌,迫不及待地就要去上学。

放学回到家,我们都会问她,今天学校开心吗?好玩吗?吃饱了吗?

每次她都会露出阳光般灿烂的笑容说:开心!,然后跟我们讲学校里发生的这样那样的趣事。



可是,最近一周,她每天都说不开心,问了她原因,说是小兔子欺负她。我很诧异,小兔子不是一直都是小火箭的好姐妹吗?怎么会突然发生这样的事呢?

怀着好奇心,我去问了老师:小火箭说每天都被小兔子打,请问老师知道怎么回事吗?

老师回答说:我不太清楚,接下来我会留意的。


02

真相大白


两天后,老师给我打来了电话。

她说,她搞清楚啦!不是小火箭每天被人打,而是小火箭每天推别人!

事情是这样的:新学期小火箭的班上来了一位新同学——邻居小妹妹。从襁褓开始,她们就一直是闺蜜。

小妹妹加入小火箭的班级时,小妹妹的妈妈叮嘱小火箭要好好照顾妹妹。好的感情加上被赋予的使命感,使得小火箭对小妹妹可谓是关怀备至、寸步不离


为了让新同学多认识班上的其他同学,老师将形影不离的小妹妹和小火箭分开。

在每次排队的时候,也总是把小兔子安插在小妹妹和小火箭之间。

因此,小火箭与小兔子商量能不能换位置,小兔子不愿意。于是,小火箭就推了小兔子一把,小兔子又推了回去……

每当回到家,小火箭向我们分享她的学校日常时,也许是因为心里内疚、心虚,而将责任完全推给他人。


03

变本加厉


知道她打人以后,我开始有些担忧。

晚上跟她谈心,教导她不能打人,对他人的不满可以和对方讲,和爸爸妈妈说,但是不能动手打人。

她承认了错误,第二天回到学校向小兔子道歉。

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令我没想到的是之后很短的一段时间内打人事件再次上演。

一次我们去公园散步,她看到一个陌生妹妹正被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欺负,小火箭连忙跑过去,对陌生妹妹说:妹妹,我会保护你的。

然后,两个小女孩结成一对,去对抗那个男孩。

对抗的过程中小火箭拿着塑料魔法棒就向小男孩发出攻击,小男孩见状也落荒而逃,而小火箭还在后面追,最后把硬邦邦的魔法棒向哥哥扔了过去。

看到这一幕的我又心生担忧,小火箭真的是冥顽不灵吗?

 

在之后的那个周五,在接小火箭途中,又有一个同班大姐姐就跟我告状说:阿姨,小火箭今天打我了。

我向小火箭确认,是不是真的?

小火箭点了点头。

你怎么打她的,我问道。

我掐她的脸,她回答。

为什么,我又继续追问。

因为她取笑我,她答道。

于是,我拉着小火箭的手,走到大姐姐的跟前,让小火箭道歉,并补充说道;小火箭不喜欢被嘲笑。

大姐姐立刻解释道:我没有嘲笑她!

我疑惑地回过头,看向小火箭,发现小火箭竟然在偷笑……

之后又陆陆续续发生了一些类似的事情。

我发现小火箭不但打人,还撒谎,我逐渐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开始反思是不是我的教育出现了什么问题?


04

事出有因


我发现事情逐渐脱离掌控,开始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在与咨询师的谈话中,我向老师提出,小火箭很喜欢挑战权威,她总是打比她高大的小朋友,打完人还跟我撒谎,好像是在挑战我是否能够识穿她的谎言。

我将三个故事一一与老师分享,在咨询老师的沟通过程中,我逐渐了解到,虽然小火箭的每次行为看起来都是打人但是,其实原因并不一样。


小兔子事件是因为小火箭认为小妹妹被小兔子抢走了,心理不平衡,在理论未果后,情急之下才推了小兔子。

魔法棒事件则是因为小妹妹害怕,她想保护小妹妹,又认为自己需要挺身而出,才出现了过激行为。

其实,我很对她的勇敢和富有责任心感到自豪,但同时我也教导她:硬的东西不能随便朝别人扔……

掐脸事件是因为她自己并不在意,认为掐脸只是朋友间的玩笑。

平时在幼儿园小火箭也经常和小朋友互相掐脸。于是,她看到同样肉嘟嘟的大姐姐,就认为可以这样玩耍,没想到被大姐姐认为这是具有攻击性的行为。


05

拨云见日


经历这几次的事件,我发现: 就算是看起来一样的行为,在不同的动机,不同的情景下,都会有不同的解释和应对方案。

有的时候我们对孩子的行为感到无解,也许是我们需要更进一步的观察,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就能理解孩子行为的原因。



正如,心理学家萨提亚提出著名的理论——冰山理论

冰山显露在海平面上的只是整座冰山的一小部分,更多的部分,藏在海平面底下,一般不为人知。

人的自我就像是一座冰山一样,容易看到的行为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是不易被察觉到的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等等。


大人如此,小孩也一样,我们以为孩子很简单,能一眼看穿,就理所当然地用自己的认知去理解孩子的行为,导致我们眼中的孩子问题百出。

对孩子关注多一点,感受多一点,更细心一点,可能就会对他们有更立体的理解。

小孩也能感受到我们在努力理解他们,尊重他们,也更愿意跟我们沟通。

我们能够更加轻松教育小孩,同时也能收获到更多的温馨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