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群子
一米心理签约咨询师合伙人
一米心理签约作者
其实,我们这个时代,大部分人活得挺沉重的。特别是在这样的时期,大到战争、天灾、疫情,小到职场不顺、情感坎坷、人事纠缠.....我们被各种声音、意见、观点争抢占领思维,忙着做判断下结论,忙着给幸福和成功找一个标杆。
我们不停的追求更加充裕的物质,我们在不重要的人身上花力气,我们追求人生的制高点。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们疲惫不堪。
记得倪妮曾说过这么一段话:“我从来不追求人生的制高点,因为所有的制高点都意味着下一步就是低落。所以我追求平衡,我认为平衡的那个阶段,就是人生最好的阶段。”
如今,我越来越喜欢那些面目平静的、善于倾听的、举重若轻的人。他们在人群中,并不特立独行、光芒万丈,却越走近,越有让你感到安心的能量。懂得进退、张弛有度的活法——能不能停下来,能不能继续往前。
他们的生活,平静而安稳,恰恰是这样的平静而安稳,像一杯白开水,日复一日地,滋养着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根。
想起庆山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身心传递出来的宁静,是送给他人最好的礼物。”又想起督导老师说的:“每一次咨询,咨询师要以清空的状态进入咨询室,内心要足够安静,接住来访者的所有。”
01
与自己相处,简单的安静
“静下来”是一种能力。周国平老师曾说过:“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而《菜根谭》亦有言:“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
自新冠肺炎发生到现在,这两年多的时间,我们的生活模式确实受到影响。不像以前那样,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来一次说见就见的聚会。慢慢地,我们发现自己重新回到很纯粹的个人,当不得不和人保持距离以后,我们是否仍有机会活得很丰富,内心足够笃定。
我也是在这样的变化中,渐渐懂得:越是喧嚣的时代,越需要深度的思考。人只有真正静下来的时候才会自我反省,才会真正认清自己。比起长处,更难接纳的是我们的局限。当我们开始给生活留白的时候,慢慢坚持,就发现自己能平和一些了。
我喜欢在周末的早上,待在茶室里,安静地坐着。感受阳光穿过纱窗,洒下的一地斑斓,和那轻轻柔柔地穿梭于微隙的气息。舒倘,漫长。
这个时候,想喝一杯香气霸道的单枞。老宋八仙,正合适。这次不用潮州传统的朱泥壶和白瓷杯,我想用“忘言”的茶具,小盖碗,倒出来刚好是主人杯的量。
烧水,慢慢的注入盖碗里,随后慢慢地倒出,第一道茶汤不要,再慢慢的注水。一个人喝,简单就好,不需要公道杯,直接将茶汤倒入主人杯里。
茶汤呈金黄色,在阳光下泛着亮光。看茶气雾袅袅上升的样子、闻它浓郁的清香。轻轻地抿一口,初饮微苦,再品回甘,然后茶香萦绕齿间,芝兰香气慢慢渗入心神,能感受到高山茶产自远离人间烟火的幽静。
这茶的滋味,头道水浑浊,就像人少年时期的茫然。二道茶有苦涩,犹如人壮年时期的艰难打拼。三道茶水最是精华,人到中年,硕果满满的时期。四道茶清淡又韵暇,步入老年,看透人世百态终究学会了放下。
是啊,茶,本草木中人,在山水之间,在旷野之中。浮时守住本心,沉时莫忘初心,人生,亦如是。
在泡茶过程中,一拿一放,看似很简单的动作,但需要把所有的气息融入在其中,不慌不忙。慢慢地,茶喝久了,就能感受到泡茶时我们对茶叶的关爱,和泡茶的状态。
我自小爱喝茶,越是年长,这种感受越深。于我,它是这世上物化的引子,集会了雨露风华,来熨帖我们肺腑之间的不平之气。
神清气爽的清晨,在有序拉开。翻开庆山的新书《一切境》,是散文作品,内容宽广不受局限,展示她过去几年的生命行思。年轻时读不懂她的书,如今慢慢地能体会那种意境了。她对人性的描写深刻又通透,对自我觉知渐行渐近。
所有能够启发心性的书,都只是帮我们推开一个窗户。告诉我们,还有一个地方在那儿。怎么走呢?何时抵达呢?要依靠自己,需要时间,一步一步去践行。
生命中最珍贵的体验,先是来自于心灵上,在书籍的世界里,去探索追寻触及那些不可知的情境,填满生命的缝隙。最终,用行动赋予它更完整的旅程。
在夜晚的时候,风里有植物的清香,窗外的夜幕上,深蓝色的云朵飘了过去,半帘弯月,一缕花香,轻轻弥漫在暮色里。月光洒进茶杯中,凝成一袭幽香,我转身坐下。夜茶虽好,切不可贪杯,两三杯即好。
点上一盏小煤油灯,匀满墨汁,开始临摹《金刚经》。一横一竖,一撇一捺,一点一弯钩,笔在手中帷幄运转。在这墨香里,一呼一吸,气调顺,心平稳,全无杂念。
其实,不是每一个字,都能写好,尤其是气息不平稳的时候。就会发现,有的力度过了,有的不够力。有的超出了,有的又欠了。其实,字行间亦是人生,看我们是以怎样的状态去面对,也看我们是怎样的眼光去看待。
夜,越来越深了,窗外行道树梢头碧绿苍翠的树叶被晚风吹得沙沙作响,不远处有条小河,初夏亦是青蛙生长的季节,蛙声一时高一时低,声声回响。夜渐渐深了,人流声在岸隙间慢慢褪去,那么安静,无声无息。
然而我听到了,仿佛是听到生命退逝的声音,这样从容,这样不惊扰。此时此刻,恍如听到大自然的心事,于是我走到窗口盘腿而坐,静听野如水。心静了,才能听见自己的心声。心清了,才能照见万物的实性。这寻常的安静,时常有,在于自己的选择。
02
与他人相处,丰富的安静
记得哲学家尼采说过:在我们这个飞速转动的时代里,到处是令人眩晕的匆忙,这个时代厌弃一切“无用”之事,只做所谓“有用”的事,就是能够带来眼前利益的事。处在这个时代永不停歇的骚动之中,我们像被切割了成碎片。
是啊,宁肯随便做点什么也胜于一事不做,就像一根绳索一样,勒住了一切高级的趣味和教养。内在的空虚和外在的匆忙,中间失去支撑点。没有闲暇,也害怕闲暇。
為什麼那麼匆忙?真的有那么忙吗?到底在逃避什麼?是在逃避自己,害怕面對自己,一旦靜下來獨自面對自己,就覺得特別可怕,因為這個自己很空虛,讓人很難受。
新冠肺炎看似是大灾难的来临,也可能是救赎,把人类从速食文化拯救出来。我们突然心领神会,为什么要那么急?如果必须居家工作,跟家人相处,要怎样去改变。慢慢地,我发现朋友圈出现了各种花样的吃法,感觉疫情耽搁了无数厨子。
不往外跑,在家的时间多了起来,吃什么就成了重头戏。是啊,人生无大事,民以食为天。唯有落到一蔬一饭一餐一眠,这生活,才显出踏实的况味。
这么多年,我做饭极少。一直以来,每个阶段,身边都会有擅长做饭的亲朋好友陪伴。记得有一段时间,老人刚好有事回老家,老沈也出差。家里只有我和儿子两个人。天天吃外卖也不是个办法,还是得做饭。虽然我厨艺不行,也不喜欢做饭,但觉得可以尝试一下,早餐是最简单的。
我并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在做饭这件事上。也很少去菜市场买菜,一般都直接是送货上门。有一回去菜市场选购,看到在云集众生百相的菜市场中,绿盈盈的蔬菜挨挤在一起,一筐筐樱桃红彤彤,挤成一团的绿色、紫色西兰花,红薯摞成一座座小山,粉色灯光下一只只鲜嫩的海鱼,来来往往的人,摊主吆喝的声音。
也许多少年后,我们才能从菜市场里明白:繁华落尽,终归平淡。这里有生活纯粹的样子。原来我们想要的,仅此而已。
汪曾祺曾说自己爱逛菜市场:“我宁可去逛逛菜市场。看着生鸡活鸭、鲜鱼水菜、碧绿的黄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是啊,穿梭熙熙攘攘的菜市,走入烟火缭绕的厨房,一日复一日,这才是生活的真相。似乎有些明白:为何家常便饭,是恒久不变的“人间至味”。
我做菜是比较随性,想到什么就做什么。香煎老豆腐,外焦內嫩,起锅时放点生葱,香味便散开,儿子尝一次便爱上这道菜;胡萝卜玉米粒炒肉末,先用大蒜生姜爆炒,蒜香味特别吸引人,肉里带着清甜;水煮西兰花,配上胡萝卜色彩鲜明;潮州牛肉丸炒小菇,点缀几块红椒;丝瓜、西红柿滚肉片;熬上冬瓜筒骨老火汤.......
有时我们到小阳台上用晚餐。夕阳已下山,空气中还有着花香的味道。天微暗,树木花草也放松了,随意耷拉着。清风无处不在,再来点音乐。此乃人间食色,爱也。
吃什么重要吗?也重要;但和谁吃?自在么?我想更重要。三毛曾说过:“清风明月应是一个人的事情,倒是吃饭,人多些比较有味道。”纷然杂陈,交光互影。
记得老沈曾说过:假如有空闲的时候,会特别享受做饭。做饭本身就能治愈。我在看他做饭的时候,不像是一件为生计而匆忙的事,而是动作有条不紊,面色从容,仿若面前是一件艺术品。
我尚未能到达那种境界。还处在一次次的尝试,和一次次的感受做饭本身中。在这种练习里,我收获了宁静和耐心。比如煎牛扒,如何配料,火候的掌握,都决定了这道菜的口感。这顿饭是在老沈的指导下完成的。
是啊,每一顿平常又朴实的家常饭,是给家人朋友日常里闪闪发光的温柔,是我们心尖上的不可替代。
或许很多人的羽翼都覆上了油烟,但我能感受到,那稍许暗淡的羽翼下,揽括着许多生命和爱。只要你用心感受,它,细腻又朴实,广阔而伟大。
世间之事纷纷扰扰,适时从喧嚣之中抽离,并非易事。心静,不是与世无争。我认为,它宛如一个容量。能接住人生中高光面前的得意,亦能接纳生命里哑光背后的失意。
安静于此,沉入生活里,凝视这一切。这种强烈、无形内心体验难以用言辞描述。也无法用语言表达。它像水流一般汩汩流淌。把我围绕其中,并源源不断地滋养着我的心。日日是好日,我们不应该祈祷更多。对日常的珍惜,便是修心。
我们每一个人,总有那么几年,诸事顺利;也总有那么几年,诸事艰难。什么是幸福?很难描述。我想,大概是心中没有任何念头却觉得宁静与喜悦的时候吧。
下一篇:跟心理咨询师学习两大沟通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