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有效方法,让孩子自主学习
2022-06-18
(本文来自直播内容整理,主讲人:小群子,整理/编辑:爆米花)
问:孩子学习不专注,做事拖拉、磨蹭,每次都要家长监督,学习不主动,家长该怎么做?
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终身教育的时代,学习、特别是自主学习已经成为一个人一辈子的事情。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只盯着孩子每次考试的分数和排名,更有助于孩子未来的发展。
孩子的个性千差万别,但是有好奇心却是他们的共性。好奇心是孩子求知欲的最直接反映,越是聪明的孩子,好奇心越强。所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注意保护和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并不是一句空话,那么作为家长如何去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呢?孩子在很小的时候时常会问一些问题。比如,为什么太阳只有在白天出现,晚上就消失不见了呢?为什么鱼儿只会在水里游,而不会在岸上跑呢?这些问题在大人看起来简直不值一提,看似没有必要回答的问题,有时候就可能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抹灭他们的求知欲。其实,当孩子问这些问题的时候,家长可以试着给孩子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循序渐进的引导孩子,让他们自己去了解,去查找相关资料,自己去找到问题的答案。
生活上有很多事物都是可以让孩子去探索的。家长所要做的就是支持他,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保障孩子在一个安全自由的环境下去探索。父母切忌在孩子看到新鲜的东西感到好奇,而做出一副漠然的样子,这样可能就会冷了孩子的心。有的父母看到孩子因好奇心强而闯祸,就忍不住批评, 甚至打骂,这同样会扼杀掉孩子探索自然的兴趣。当我们提出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就会想着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孩子也不例外。在平常生活中的和孩子看一些动画片,看到了一些英雄人物,我们可以试着问孩子他是怎么看待这个英雄人物的,谈谈他的看法,帮助引导孩子思考。
事实上,实际的问题往往没有确定的答案,但引导孩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是更重要的。就像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伊西多·艾萨克·拉比所说,大部分母亲在孩子放学回家后都会问一句:“你今天在学校学到了什么?”但是,他的妈妈当年问的却是:“拉比,你今天有没有提出一个好问题?”
当你发现孩子写作业拖延,就需要在心里敲响警钟,这可能是孩子缺乏目标感的表现。因为没有目标感,所以有太多的未知和不确定,不知道为什么要完成作业,也不知道写完作业后接着要做什么?当孩子有了目标感,会更专注于自己未来的发展,而不会沉迷于电视和游戏。“目标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追寻梦想的脚步和前进的速度。
让孩子养成的自主学习的习惯的核心就是培养孩子的目标感。让孩子弄清楚自己想要得到的是什么,再针对这个目标,制定相应的计划,身体力行。
父母可以和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一起制定学习计划、学习目标;让小学高年级的孩子和中学生独立制定详细规划和目标,合理安排时间。孩子会因为部分或全程参与,没有被父母安排、被动执行而获得存在感、被尊重感,实实在在感到了自己有做事的主动权,也就发自内心地愿意对自己决定的事情负责,更有完成目标的动力。
“明明 3 分钟可以搞定的刷牙,东摸摸西晃晃,硬是弄了10分钟”,“就一页作业,可以从晚上 8 点写到 10 点”,“你跟他说动作快点要赶紧上学,他偏偏不紧不慢地穿鞋”。任凭你苦口婆心,孩子依旧 “我行我素”……
每天的时间就只有24小时,但我们想要做的事情又太多了,那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呢?对于孩子,他们天生就爱玩。如果你用过度的学习来占用了孩子玩耍的时间,那么对于孩子来说,学习就是一个压力。孩子就会慢慢出现在学习时磨蹭、拖拉,时间观念差。
从发展角度来看,孩子在3-6岁是培养孩子时间知觉的关键时期,那家长该怎么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呢?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0-2岁),可以试着和孩子讨论有关具体的事件顺序,比如,可以和孩子说:“妈妈会在中午之后回来。”及时回顾当前发生的一些事情。比如到了中午对孩子说早上的一些事情,可以对孩子说:“我们早上在家玩了一会儿,然后就去超市购物了。”
孩子再大一点的时候,要经常有意识地跟孩子提到时间概念。比如,“再过 10 分钟就吃饭”,“还有 5 分钟就要出门”,“太阳出来了要起床”,“天黑了要睡觉”……其次,做出视觉化提醒,比如,可视化的作息时间表、儿童手抄本能发挥不错的效果。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和孩子一起罗列出每天的学习、生活条目,并规划好时间和时长,逐条执行后打“√”;定期复盘日程安排的执行情况,分析不足之处,并根据执行情况调整作息安排。
最后,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举止都是孩子学习的来源。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不拖延,今日事今日毕,发挥高效做事的示范作用。
那些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大多得益于内在的自觉——他们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并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方法。任何时候,“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学习效果,都会远远超越被父母催促着、逼着努力。
一切教育本质上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本质上都是自我学习。对于孩子来说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越早越好。
关注一米心理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