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情况下,孩子需要做心理测评?
2022-07-06
现如今,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发生变化并得到显著提高,越来越多人体验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好的心理状态不仅让人生活充满活力,身心愉悦,更能提高工作效率与激发内在潜能。然而现阶段,由于人际关系的紧张、学习压力的加大,校园欺凌事件的一再出现,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受到威胁。
广西一小学生因没完成作业被父母批评后,从26层的高楼一跃而下:
武汉14岁男孩因在校打牌,被母亲扇耳光后跳楼自杀,最终不治身亡:

这些案例无一不让人感到震惊和惋惜,但这些事件不会因我们的惋惜而停止发生。
对于许多父母,光是想想孩子的患有焦虑、抑郁,甚至自杀可能,就会是人间噩梦。更别说,当孩子出现真正出现一些心理疾病,许多家长和老师更是束手无策。因此,采取专业手段,通过专业的心理测评关注孩子的内在心理健康问题,并及早进行教育、干预,已是刻不容缓。心理测验已经成为公众中非常时髦的词汇,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中打入“心理测验”,立刻会出现成千上万条信息,比如,星座测评,趣味图片测评,供人选择。在心理测验呈现一片欣欣向荣景象的同时,也存在各种各样的误区。“你会做心理测评,那么我现在在想什么你知道吗?” ,“我看心理测验没什么用,还不如街头算命的。”这些话题经常可以在一些论坛中看到,这两类人是典型的对心理测验理解存在的误区,是极端有害的看法。事实上,人的心理是复杂的,不可能全凭一张表格就能掌握其全貌。心理测评作为一种研究和应用的工具,它对于人才选拔,职业指导,心理诊断等等方面是一个很重要的依据。

大多数情况下,对于内向的人,极端的人来说,当他们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例如,焦虑,抑郁,甚至是出现自杀倾向,他们是不会向旁人表达的,也不知道如何向旁人表达。
而通过测评量表中的一些问题,比如,“我最近的时常情绪低落”,“我曾经有着自杀的倾向”……这类问题其实是可以引导他们去表达,同样也是提供给他们向他人求助的机会。就拿我们常见的心理疾病抑郁来说,我国2020年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显示:24.6%的青少年抑郁,其中重度抑郁的比例为7.4%。小学阶段的抑郁检出率为一成左右,其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约为1.9%-3.3%。初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约为3成,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7.6%-8.6%。高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接近4成,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10.9%-12.5%。社会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和挑战,不仅是孩子们的困惑,也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面临的任务。而及时了解孩子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这些是符合当下科学教育的关键。
通过阶段性测评,老师、家长可以及时掌握孩子心理发展动态,避免其产生过激行为。如今,很明显,大多数父母和教育者都可以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一些被忽视的问题。大家仅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就是治疗或矫正学生的不良心理问题,直到孩子出现了问题才想到要去关心、教育和干预,没有想过直接切断问题发生的源头,采取预防手段。在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时,为了规避风险和误差,需要依托客观、公正的依据来辅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也就是需要采用心理测评的方式。真正专业的心理测评,是由国内外学科专家研发以及国内权威心理学专家修订后的适用于中国背景下的问卷和量表进行专业心理测评,对其信效度进行严格检验并在其符合标准后才公开使用。通过以上标准流程确保测试结果的精准性,以达到将真正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挑选出来的目的。儿童心理健康的问题,有80%是来自于家庭。父母离异,父母有一方去世、孩子留守、家庭亲密度不够、家庭氛围很差……这些都会导致孩子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原因。
有一个女孩(小C)自认为患有抑郁症,后来在与她的交谈过程中,发现她的思维的敏捷度和清晰度,一点都不像是抑郁症的患者。在和其母亲交谈后,我决定用家庭教养方式的测评量表,既给孩子测同时也给家长测。测量的结果令人感到惊讶:母亲测出的家庭教养方式家长循循善诱,孩子测出的结果家长强势控制,而母女双方都不认可对方的测量结果。当问小C为什么对母亲的测量结果不满意,她回答道:“我去买一件衣服,妈妈会给我很多的建议,很多的想法,并且一定要按照她的想法去做。
这一句“我是为了你好”,看似用情颇深,却在一开口便错在了地位上的不平等。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专业的工作,心理发展受到个人遗传、家庭、教育与社会多方面的影响,引导心理健康发展是需要从多种方式进行的。
但遏制心理问题的第一步:陪孩子去做一次专业的心理测评。
关注一米心理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