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故事 | 那个厌学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2023-03-12

前言


近年来,关于儿童青少年厌学休学、离家出走甚至自残自杀等事件频发,令人深思。


孩子们到底怎么了?他们厌学叛逆的背后,有什么事情是我们没能关注到的?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帮助他们?



01

孩子不想上学了


小粒(化名)是一个花季少女,疫情开放之后,上了半年网课的她,面对还有一周左右将要开学的事情,她不想去上学了。


于是,她告诉父母自己想要休学,父母听后气愤不已。觉得这个孩子是上网课,玩手机,野了,告诉她如果你不去上学,休想玩手机。


小粒宁肯不玩手机,也要跟父母抗争到底,她心里想没有手机,那就看小说吧,反正她之前买了很多言情小说,偷偷的存放在自己的书柜里,没有读完呢。



小学时候,小粒还是一个特别听话的孩子,成绩在班里排名前十,还代表学校去参加过区里的英语竞赛,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为什么上了初中的小粒开始叛逆了?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青春叛逆期来了?

是不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这个过程?


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了跟她的心理咨询。


通过几个月的工作时间,我了解到小粒她的生活到底发生过什么以及她的心理变化过程。


今天我会从心理咨询师的视角跟你分享一个普通的厌学少年,她也许是千千万万个叛逆孩子的缩影。


02

网课时代爆发


去年九月开始,因为疫情的反反复复,小粒所在的学校统一进行网课教学。


上课的时候,小粒准备好平板电脑,听着老师枯燥的讲授,自己忍不住想睡觉。于是她在平板上设置了分屏模式,一边看似在听老师讲课,一边在线上看言情小说。


课后老师布置的作业,小粒也做得马马虎虎,很多内容她都没有听,所以根本不会做。


之前自己的英语成绩是班级排名前三的成绩,但是一次摸底考试之后滑到二十名开外,之后她对英语的热情再也不像从前了。英语科目就如同其他科目语数理化一样,半懂不懂的状态。


为此,班主任马老师还专门把小粒的妈妈叫到学校里,当面很认真地沟通,让他们作为父母孩子的第一负责人对孩子的学习千万不能松懈,很快大家要面临中考了,中考考得好不好,决定了小粒将来的人生发展的机会多不多。


小粒妈妈跟老师沟通完,回去就找小粒进行了谈话,想让她端正学习的态度,课后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减少玩手机的时间,做一个具体的学习计划表,争取把落下的成绩补回来。


这一次小粒跟家人爆发了一次激烈的争吵,她觉得很难过。


为什么自己的努力爸妈都看不到?


明明自己很认真的学习了,可是很多科目她都学不会,是不是自己真的很没用?


太对不起父母的养育了,要是他们没有自己这个女儿就好了!


下一次上网课的时候,小粒拿着笔无聊的转动着,笔尖突然划到自己的虎口,有点微微阵痛,这样的痛反而让小粒觉得很舒服。


于是她就拿笔狠狠地戳自己的手背,直到在手背上戳出一个个红点血印才停止。虽然小粒也觉得自己的这个行为有点变态,但是她控制不住,特别是每次难过的时候,她都忍不住拿笔戳手背。


小粒晚上睡觉的时间越来越晚,从晚上十一点到十二点,有时候甚至到凌晨三点才入睡。


不睡觉的时间她会刷一下短视频、看看小说,她也知道晚睡对自己身体并不好,她也试图让自己早点睡觉,但是躺在床上,自己眯着眼睛对着头上的天花板发呆,根本睡不着。


于是她熬着熬着就越来越晚了,睡觉的时间也就越来越晚。


小粒的厌学好像是来自上网课无人监督引发的。


孩子的自律不足导致成绩下滑而自己不愿意面对。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每个人都会有抑郁的时候,在我们遭遇挫折、打击、特别是疫情期间,那么多人失业、赚不到钱,我想抑郁的人大有人在。


但是从抑郁情绪演变成抑郁症,这里面有更深层的人格底层逻辑,也就是长期抑郁气质的潜伏存在


如果在刚抑郁的时候,有人能听听自己的心里话,甚至有专业的咨询师提供帮助,处于萌芽状态的抑郁问题很容易消除;


而如果长久的情绪积压在一个人的体内,一直得不到释放,这个人就会从心理到生理发生器质性病变。


这才是小粒逐渐变化到如此状态的原因,社会上也才会出现如此多儿童青少年自残、自杀等极端的行为。






03

我们要如何帮助这些孩子


还记得前段时间的一个新闻,家住深圳的一个经济学家,他的儿子自杀了,他一直在控诉儿子的学校,认为是学校的管理太严格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类似的新闻有很多。


我不排除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但是一个儿童青少年从抑郁到自杀,绝不是单一条件造成的,也不是短期形成的。


这些都是表层现象,是大众看得到的意识形态,而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儿童的心理发生了从量变到质变的改变。


突发事件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压死骆驼的从来不止稻草本身。



有的家长不敢相信自己的孩子会抑郁、自杀,因为之前孩子的表现都太过正常,有的甚至过于出色。


那是因为你没有真正走入孩子的内心,并不了解孩子身上发生过什么样的创伤。你可以自问一下:


除了学习你跟孩子多久谈心一次?

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做的怎么样?

孩子最近烦恼的是什么?


一旦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或者心理疾病,不要先追究孩子为什么会这样,追究父母到底哪一方的责任更大,也不要先追究学校的责任,某一个同学、老师的问题。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尽快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


未到达十八岁的儿童,他的人格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即使出现严重的心理疾病,如果干预得当,也会在几个月出现明显的好转。当然,长期用药的心理疾病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