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故事 | 儿童心理疾病治愈之道(二)

2023-04-04

上一篇文章分享了心理疾病的演变过程,希望大家面对心理疾病不要过分担心、害怕,正视它才能消灭它。同时我们也不要讳疾忌医,发现问题一定要及早解决。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一个个案。我很遗憾也很难过的是当初没有及时帮到她。


大约在六七年前,第一次见到妙妙,我内心忍不住感慨怎么有小姑娘长得这么好看,五官匀称、四肢纤细,妙妙还真是一个艺术特长生,她是学跳舞的。





别看妙妙外表很美丽,她的内心却非常的痛苦。她跳的不如别人好的时候,总是会很自责,觉得自己很没用,怎么可能这么差。


而她的痛苦偶尔会跟妈妈说一下,但是害怕妈妈担心,她说的时候总是开玩笑的语气说自己不想上课了,不想跳舞了。妈妈会安慰她,让她别想那么多,专门学习。


而她不敢把痛苦说给爸爸听,爸爸是公司高管,经常在外地出差,一周才能见一次面,但是见面的时候总是像领导训下属一样,教训她。



如果妙妙这一次考试没有考好,爸爸就会骂她“真是一个没用的废物”。如果妙妙接受批评的时候自己没忍住哭了,爸爸就会把妙妙关进一个房间,直到妙妙停止哭声才把她放出来。


这一次儿童心理评估,爸爸因为工作很忙,没有来到心理咨询室。考虑到妙妙有轻度的焦虑症和抑郁症,我建议妙妙尽快安排心理咨询辅导,妈妈说要跟爸爸确认过之后才能安排。


妙妙的爸爸算是一个很负责任的爸爸,等他回到广州之后,专门安排了一次家庭访谈。


而在家庭访谈中妙妙的爸爸提出,孩子的学校距离心理工作室不算很远,想请心理咨询师进学校跟孩子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这样方便孩子的日程安排及学习规划。


他说咨询费用不是问题,心理咨询师上门的费用需要多少他都可以出。


我跟妙妙爸爸科普了一下心理咨询为什么不能去到学校或者进家里。


心理咨询,从预约开始就在起作用,促进来访者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觉察。作为心理咨询的基本设置,会面的时间、地点、频率、收费、咨访关系等等都受到限定和约制。


心理咨询的固定设置,就像在还原孩子早年的母婴关系。


对一个孩子而言,好的妈妈不一定时时刻刻陪在他身边,她却是非常稳定的存在。当孩子需要的时候,他会找得到妈妈,同时他清楚的知道,当他需要的时候妈妈一定可以回来。


心理咨询就在这样一个“自由、独立、受保护的空间”展开咨询服务工作的,而且它也需要来访者主动求助的动机来推动咨询的进程,而上门服务往往达不到这一点。


所以咨询师不但不上门服务,也不在公园、咖啡厅、酒店等非专业环境下进行心理咨询。


妙妙的爸爸在一个大型公司工作,并且是一个厉害的高管,我猜测在他的概念里没有什么是金钱办不到的。因为心理咨询师不能去到妙妙的学校进行心理咨询,所以妙妙的咨询也到此结束了。


三个月后,我突然收到咨询助理紧急的通知,说半夜接到了妙妙家长的电话,要尽快安排心理咨询。




于是在三个月之后我又一次跟妙妙碰面了。这一次我明显感觉到妙妙的状态不对,她有了很明显轻生的念头。


这次会面让我内心很难过。也许当初跟孩子的妈妈沟通的时候,应该把情况说的再严重一点,在跟孩子爸爸沟通的时候应该骂他一顿,说不定就能把他骂醒了呢。


如果孩子在三个月前进行心理咨询,也许她又变回舞台上自由美丽舞动的白天鹅了呢。


结束这次的咨询后,我告诉妙妙的妈妈,赶快带孩子去医院,孩子的情况很严重,需要用药的情况下我才能继续跟她继续心理咨询。




后面收到咨询助理的反馈,妈妈带着妙妙去了医院做了检测之后,医生测评的结果是孩子是重度抑郁症重度焦虑症存在十级自杀倾向,所以医院要求孩子直接住院治疗。


想把这个故事分享出来,是因为最近的一个个案,咨询助理说我当时的语气像骂人,她没有想到我会在家长面前有那么强烈的情感表现。


工作日的某一天,有个临时上门的家长带着儿子要求进行儿童心理评估,并且孩子的情绪状态明显不太好,刚好我的时间空了出来,于是跟孩子做了一次儿童心理咨评估。结果表明这个男孩的情况比较严重,最近有失眠、反复自残的行为。





最让我气愤的是家长的态度,好像只要不说孩子有问题,问题就不会存在一样。明明昨天刚去三甲医院做了检查,医院要求男孩住院治疗,家长没有第一时间同意,而是想再多方了解一些,于是找到了一米。


刚开始的时候,家长在来访登记表上填写的是没有做过心理咨询、没有去过医院。直到家庭访谈环节还在一直隐瞒这个事实。


当然我也能理解家长的心情,他们觉得孩子之前都好好的,好好的上学、好好的生活,怎么会突然得了心理疾病,而且是需要马上住院的情况呢。


所以家长是想换个地方试试,看看是不是医院的检查出了差错,或者是看看心理咨询师能不能做出同样的诊断结果。


在我跟孩子父母沟通孩子目前的情况时,父母提到孩子不愿意上学、他们觉得是因为孩子网瘾交了网友,所以不想去上学,对孩子的其他情况,他们竟然一无所知。




过程中我发现,男孩身体有不自觉抽动的现象,特别是当他紧张的时候,头会不由自主地晃动。并且男孩的一个手背上有很多伤疤,那是用手握拳打在墙壁上的伤疤,另一个手臂上是用刀子划出来的伤疤,这些他们竟然都没有早点发现。这才是最令我气愤的地方。


好在他们都是真心为孩子好的家长,只是之前忙着工作、忙着赚钱,很少跟孩子沟通交流,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他们答应回去就带孩子去医院住院治疗。


大多数家长都是真心爱孩子,愿意为了孩子付出自己的一切。在孩子没有提出休学、没有提出难受、没有表现异常的时候,很少有家长正视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


很多家长觉得现在不是谈孩子内心需求的时候,没钱一切免谈。而等家长赚够了钱,用大把的金钱来填补孩子内心那个大窟窿,那些金钱真的够用吗?


希望每一个家庭都能抓住孩子成长关键的0-18岁,给予孩子成长最需要的支持,心灵的陪伴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