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成长 | 还孩子心理空间,破茧成蝶终有时

2023-04-23

春天,是个充满希望的季节,万物经过一个漫长冬季的蛰伏,正渐次苏醒,逐渐焕发生命的活力。


然而在这春光明媚的时候,也有一部分孩子,他们在连绵的阴影里,内心正经历着严寒或湿漉,感受不到盎然的生机与蓬勃的希望,这些孩子,正渴望着我们去看到他,去理解他,去俯身给他一些温暖。




时代的风吹啊吹,吹来了一代又一代地变化,五六十年代的父母经历着动荡,安定地活着成为最大的企望;七八十年代,随着父母挨过饿,受过冻,感受到兄弟姐妹间的亲情,也承受了一些不得已的忽视;而这一代又一代亲人间的牵绊,正带给这个社会,社会上的家族,家族中的孩子不同的经历和体验。

当我们去看一个孩子时,他背后的家庭是他成长的土壤,家庭中的成员提供不同的养分去滋养这个孩子。孩子呈现的面貌,是这个个体先天和后天的集成。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我们会特别关注一个人的感受,因为感受是最本能,与自己深层次需要相连接的通道。如果将一个人的感受关闭,这个人将无法存活下去。

而感受又是主观的,有时一件事情的面貌可以有很多面,但我们往往只能看到一个方向,因而会发现陷入消极情绪的孩子们很难看到事情的另外一种可能性。


感受的来源取决于我们对于周围环境的吸收再反馈,这与生命最开始的母婴关系非常相似,我们从带养者的态度上去感知对方喜不喜欢自己,心情怎么样,逐渐发展对自我的认知。



如果感受到没有被恰当地对待,或是自己的需求不能被听到看到或感知到,我们会感觉到受挫,感觉到是否自己不够好,所以才不被关注。当幻想破灭时,不同特质的孩子表现的特征会各不相同。

有的会发展出虚假的自我,去迎合和讨好带养人,因为这种被忽视与死亡与分离的感觉太接近,太可怕了;有的会努力发展自己独立的能力,让自己可以不必依赖外部的环境和人,也能够存活下来。在这些过程中,幼儿自身的感觉却逐渐剥离了……

当一个人的感受不再跟自己的身体在一起时,就会有种不是为自己活着的感觉。




到青少年的阶段,许多心理层面呈现出不适的孩子,大多数在讲述着自己的压力,来自外界的种种。当这些负担承担得过久、过重时,终有一天会撑不住。

作为家长,能做的有限,却也很多。

首先,回收自己的责任。多年来未曾实现的心愿,自己需要获得的关爱,尽量不要从孩子这里索取。勿将自己的担忧放到孩子的身上,让孩子承担本不是自己的那部分忧虑。

孩子是生命的延伸,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往往会无意识地使用自己曾经未能被很好地对待并希望被对待的方式,因此投注给孩子的需要,未必是他自己的需求,而可能是成人所需的某种隐形的弥补。

意识到这点,我们才能承认我们依然有未能满足的心愿,但那是自己的,我们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内心的圆满,而孩子如果背负着成人的心愿,他将无法完成自身成长的任务。放下包袱,才能做他自己。

其次,当夫妻关系亮起红灯时,切勿将孩子拉入战线,形成三角化的关系,孩子的承受能力有限,他无法将一个妈妈(爸爸)口中的坏爸爸(坏妈妈)与自己脑海中爱自己的好爸爸(好妈妈)整合起来,这会造成孩子严重的负罪感,因为自己偏向哪边一点点,都像是背叛了另一位自己爱的人。




孩子会不知道该怎么办。体现在日常功能上,会逃避学习、人际关系,呈现出家长所认为的“问题学生”的面貌。

孩子的心灵实际上是一个敏感的接收器,他只是不说,家庭之中所有人的关系,孩子内心其实都能清楚地感知到。因此家长如果承受的情感负担过重,即使不说,孩子也是能够敏锐察觉到的。

孩子有时会替父母“生病”,承接抑郁的情绪,或许还会用自己身体的不适、不上学留在家等试图“修复”父母的关系,当父母将注意力转移到孩子身上共同去关注这些“问题”时,这时候孩子会有种错觉,父母还是在一起的,家庭还是完好的。于是孩子用自己的频频不适来试图“拯救”这个家。




但父母真的很为难,因为要处理这部分的关系也的确很难。那么没关系,正视和面对这件事本身,用坦诚的态度跟孩子去沟通,你会发现,孩子的理解程度与接受程度远超于我们想象。

当大人能够回收自己的一部分责任,孩子也会慢慢松弛下来,因为他不再背负除自己之外的整个家庭的沉重负担了,才能放心地去发展他自己。

孩子作为一个个体,有着自己发展的任务和方向,作为家长,需要学会慢慢放手,正如龙应台所说: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并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我想,这大概是一门所有人都终身需要学习的功课。




我们愿孩子像破茧的蝶,终能展开自己的羽翼凭风飞翔,而不要还在茧里时,就被大人剪开或压碎了茧,这样孩子或许能跟我们在一起一段,但终将不会有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