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其他动物一起生存于大自然中,人类既可以驯化动物,同时又可能受到动物的威胁和伤害,动物对人类而言,是敌也是友。自古至今,人类历经千百万年的历史,对不同的动物都形成了一些普遍的认识。
动物在所有文化群体中,经常是最直接、最有力、最重要的象征源泉,几乎所有的人类品质都能用某些动物来表现。许多原始文化中,人们都对动物非常敬畏,认为这些动物与宇宙能量息息相关。
动物优于人类的身体素质和感官能力,这使人们更加确信它们具有某些神奇的精神力量,而人类则通过对这些动物的祭祀仪式获得此种力量,将某种动物作为民族的图腾,或用某种动物来象征自己。
沙盘作品中所出现的动物,既可能是来访者本身所崇尚欣赏品质的具体化,也可能是自己恐惧担忧的象征。考察作品中动物的象征意义,可以触及来访者无意识中的人格内涵。
但是,来访者可能仅仅是因为某个动物能表现某一情景或某种心理而放置,不一定都具有所罗列的象征意义。还需要注意的是,沙盘疗法作为治疗技术,我们并不主张对来访者放置的某个动物所表现的象征意义都要进行具体的分析甚或猜测。
蛇是重要的象征心象,但不同文化背景对蛇的诠释可能千差万别,有引起人们毛骨悚然的恐惧,也有象征着智慧和祥和。由于蛇身与男性性器官相似,因而精神分析学派认为蛇是男性的象征,对蛇的恐惧可以解释为对阴茎恐惧,或宽泛地认为是对男性性欲的恐惧。
蛇乃爬行于地面,居住于冰冷的洞穴之中,行进而不发出声音,故而又象征着阴险、狡诈和有毒的物或事。蛇身体异常灵动,其直觉甚为敏锐,故而蛇又是内心深处深刻、直觉智慧的象征。
蛇为冷血动物,又会缠人,眼睛具有诱惑力,因而蛇又是诱惑、冷漠、纠缠的象征。
几乎所有的文化群体都认为蛇是原始生命力的代表,有时甚至可以代表造物主的神力。
汉代墓葬和祠堂里,常有伏羲、女娲交尾神像,二神腰部以下均作龙蛇状。在西方创世神话中,是蛇诱使亚当、夏娃偷食禁果从而创造了人类,而且蛇的蜕皮特性又赋予蛇获得新生的意义,这也代表着问题解决。
蛇吞噬自己的尾巴形成一个圆不仅象征着永恒,也说明可以自给自足。
人们常常把蛇雅称为“小龙”,以示尊崇。蛇脱下的皮叫蛇蜕,也被称为“龙衣”。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由此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其实,这是指蛇结束冬眠、出洞活动的日子。这些都是把蛇比为龙。
在许多关于蛇的神话传说中,蛇既肩负着保护安康的使命,又具有极大的破坏力,蛇在很大程度上集对立的两种力量于一身。被驯服的蛇是能量的源泉,但同时又具有潜在的威胁,因此成为死亡或混沌的代表。蛇还是多产的象征,象征着生命的力量。
狗是人类患难与共的朋友,与人类相处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被认为是最通人性的、对人类特别忠诚的动物。忠诚、警觉和保护是狗的普遍性象征意义,这种忠诚、警觉和保护不论是从安全还是友谊上说都是非常明显的和共通的。
人们相信狗对主人是忠心不二的,而对敌人却异常凶狠,它自有衡量敌友的道德、自我约束、自我要求和纪律含义,是超自我的象征。狗对于敌人非常敏感,并能迅速找到贼的踪迹,死追不放,毫不留情。狗能警告主人防备看不见的危险,是主人家居、财产的守护者。
在远古时代,狗在世界各地几乎都与阴间世界有关,狗既是阴间的向导,又是其看守,因为狗可以与人做伴,同时人们又认为狗能知晓神灵世界的一切,因此狗作为来世的向导是最合适不过的。
在西藏,狗也是神的化身,是绝对不可欺食的。某些民族或地区有食狗肉的习俗,引起动物爱好者(包括笔者)的反感及抵制。
沙盘作品中出现狗往往充分表现了来访者对狗所象征的忠诚、警觉、勇气、善猎的品质的欣赏、重视和期盼。
龟本是动物世界中的寿星,在不同年代、不同文化背景,龟的象征意义也有所不同。中国元代之前,龟一直是长寿的代名词,是古代四灵之一,其壳被当做灵物用来占卜吉凶。后因龟的收缩性而与胆小怕事的男子画上等号,又因与无法保护妻子贞节挂上钩,故时而成为贬义词。
龟孵卵时会一直关注、保护着自己的卵,直到小龟孵化出来,因而龟也是母性的象征。传说中大地是由龟驮着的,故而龟也就象征着大地,而大地就是母亲的象征。沙盘作品中出现龟,往往是对健康长寿、自我保护的祈盼,对母性的尊重和颂扬。
在西方文化中,龟能产下很多蛋,因而是多产的象征,其长寿也是人们所期盼的。龟有自我保护的能力,在危险到来时,随时都能躲进自己的保护壳里,是能屈能伸、躲避外来攻击的象征。
沙盘作品中出现动物主题,通常是因为动物代表了人类的某些情感、特质和行为。在动物主题中,个体可以自由地选择和安排动物元素,以表达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动物通常可以反映出个体的内心状态和情感需求。因此,在沙盘作品中,这些动物元素被用来探索和理解个体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和行为模式,以及发现和改善一些心理问题。
此外,动物主题还可以帮助个体表达他们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情感和经验。通过沙盘中的动物场景,个体可以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可视化和可感知化,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体验。
本文节选自:
张日昇.箱庭疗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