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做心理咨询师访谈的过程中获得了一些启示,很多人对心理咨询都有误解,这其中的一部分误解跟我们心理从业者有关,今天想就儿童心理咨询分享一些从业的观点。
同事经常会问我一个问题,为什么你咨询的儿童个案比较稳定,并且比其他心理咨询师更快结案?我认真做了思考,把它分为两个问题来回答。
一、个案的稳定性
我把个案的稳定性理解为脱落比较少,大多数是在达成咨询目标后结束咨询的。为什么能做到这样,我想可能来自于我对咨询个案是有选择性的。
①跟个案本人确认是否自愿咨询
这个选择来自两个方面,在首次跟儿童青少年工作的时候,一方面我会跟个案本人确认是否自愿跟我进行咨询。
有一部儿童青少年是被爸妈要求、强迫、威胁等方式来到心理咨询师的,带着对父母的不满,孩子看到心理咨询师的第一眼就是很不爽,不敢对父母发泄的愤怒,他会尽情地发泄在咨询师身上。
这种发泄有的是以直接的讽刺表达出来,比如有的孩子直接会问我”巩老师,你怎么这么老啊?“”你脸上的皱纹和褶子可真多,好丑!”等等直接的言语攻击。
也有一部分孩子是以被动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比如坐得远远的、一句话也不说,盯着心理咨询师看半天。
遇到这类的孩子,我们首先要斗智斗勇地跟他周旋,想办法让他放下心里的防御线。这样才能对他的情况进行评估诊断,确认他是否是我们的工作对象。
有一些个案我会主动放弃跟他工作。比如孩子的情况没有严重影响到他的学习和生活、父母的自我成长可以更快地帮助到他。
还有一些孩子家庭经济情况不佳、孩子又过早成熟,费用有可能成为他更大的心理负担,这个时候我会推荐给费用适合这个家庭的心理咨询师跟他工作。
②跟个案家长确认对咨询的认可度
另一方面我会跟个案家长确认对咨询的认可度。这点很重要。
如果家长不认为心理咨询对孩子有用,我不会接这个个案;
家长不认为做咨询有用,很容易在没有成效或者孩子的状态呈现更差的效果时放弃。咨询起到疗愈的作用,至少需要三个月时间,如果孩子做了几次咨询就放弃了,这等于解开了孩子的伤疤又不给他上药,相当于二次伤害,还不如一开始就不要开始。
深入咨询就意味着重塑孩子的个性特点,这些特点里会有一个明显的叛逆、整合到更加独立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咨询很关键的时期,恰恰这类时期会考验家长的耐性,他们会认为“为什么孩子做着做着咨询反而变得脾气更大了、跟我的关系更远了、更叛逆了?”
这是很多青春期孩子心理成长必经的过程。
如果家长不听取心理咨询师的建议改变,我不会接这个个案;
在首次评估的时候,我会发现很多家长教育中的错误方式或养育中的家庭矛盾,而这些之前持续地对孩子的身心造成影响。
如果家长觉得心理咨询师只对我的孩子工作就好了,不要管我们父母怎么做,那就大错特错了。一方面心理咨询师每周一次用仅有的50分钟使劲的跟孩子工作希望帮助他更快恢复心理健康,另一方面孩子大部分时间是跟父母在一起,并且全天大部分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方式持续受父母影响。
如果父母不做出改变,心理咨询会很费力,最终可能成效并不显著。
如果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咨询设置不重视,我也不会接这个个案。
之前有一个个案最初来进行心理咨询的时候,总是因为各种因素让他不能如期进行心理咨询。不是学校有事情,就是家里人有安排,导致他12次的个案用了半年时间,并且个案还经常迟到。
每周一次或两次的咨询设置是有意义的,可以帮助孩子建立稳定的心理边界。于是我跟父母下了最后的通牒“不准请假,必须一周一次按时进咨询”。于是孩子在接下来的三个月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有时候需要有人做出示范,才能让家庭和孩子更有改变的动力。
①对儿童个案的信心
个案最初来到咨询室的时候虽然看起来情况很严重,那只是因为他内在的能量受阻导致。
当心理咨询师跟个案一起工作的时候,把他内在的阻碍移除,就能让他内在的动力激发出来。
我相信每个孩子一出生都是天使;
我相信每个人天然具有内在自愈力;
我相信心理咨询可以深度疗愈内在的小孩。
成年之前的时期人格相对不稳定,所以咨询效果在0-18岁的儿童身上可以快速显现。经过一段时间心理咨询的过程,孩子的人格会发生巨大的改变。
①家长的认可和配合
一旦孩子有了一定的变化,就会让家长孩子疗愈的希望。很多家长最初带着孩子来做心理咨询的时候,表面说着配合,事实上也只是死马当活马医,用了各种办法做尝试,并不是真的认可心理咨询的功用。
而当孩子有了变化了,家长改变的动力会更足,而家长的改变会带来孩子更大的促进。
③达成咨询目标
跟儿童个案进行工作的时候,有的时候我会跟孩子设定近期目标和长期的目标,孩子近期目标达成之后,想要结束心理咨询,这个时候是可以的。
这个时候孩子的社会功能基本已经恢复,要确认的他是否还需要更深入的进行心理咨询。如果孩子对自己目前的状态认知清晰,并且想要自己独立面对、解决,即使根本性的心理问题还没有解决,心理咨询也是可以停在这里的。
因为孩子具备了尝试的勇气和承认责任的信心。等他有需要的时候,可以再找回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咨询。
上一篇:如何给高烧的学生心理问题降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