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角度揭秘孩子“一根筋”的真相
2024-01-08
孩子常常为了一丁点小事就闹腾不停,让家长心力交瘁,“你怎么那么倔”、“你这孩子怎么就一根筋”、“你这小子怎么就说不听呢”。倔强、认死理几乎是大部分孩子的常见现象,家长会把这一现象称之为叛逆,将孩子所有不听话的言行举止都用叛逆来解释,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小芬家的两个孩子都十分倔强,大儿子常常追求完美,即使每次考试都已经年级前茅了,他仍然会为扣掉的分数耿耿于怀,“为什么不是满分”、“我没考好”,不管小芬怎么和他解释,讲道理、安慰他,他都认为自己不够好,不够完美。
3岁的小女儿也是如此,每次吃苹果的时候,小女儿都要小芬给她切成圆圆的,但凡切成个半圆或有个小边角,她就不吃了。某一天,小芬在切苹果的时候,切到接近苹果核时,只能切成一个不规则的形状,小女儿就哭闹着跟小芬说:“我不要吃这个!我要吃圆圆的苹果!”这时候无论小芬怎么说,小女儿根本听不进去,小芬尝试了无数方法,知道她还想吃,服软假装把苹果放到自己嘴边,吸引她继续吃;或摆起硬态度对小女儿说:“如果你不吃,我就把它吃了,你就一点苹果都吃不到了。”小女儿就是一直闹腾,怎么样都不行。相信不少家长都有过和小芬一样的经历吧?那么孩子为什么那么倔呢?为什么硬是一根筋呢?
从认知角度来说,儿童看待问题的方式与我们成年人是不同的,他们更倾向于非黑即白地看待所有问题。对是全然的对,错是全然的错,没有灰色地带、没有所谓的“宽恕”或“包容”的概念。他们会把任何事物都划分为两个极端的强烈倾向,非对即错。
在孩子眼里,考100分就是优秀,没考到100分就是拙劣的;只要切成圆圆的苹果才能吃,反之则不能吃的......他们不会考虑两个极端以外的其他情况,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儿童普遍会使用二元对立的认知模式,如不是热就是冷,不是对就是错,不是聪明就是笨蛋等。
1、在评价或教育孩子时不要用过于绝对化的语言,要多角度的去看问题。 比如,孩子在外与别人打架了,我们不要着急去指责孩子,认为孩子去主动打人了,就一定是他的错。而是应该先去了解发生什么,孩子为什么这样做,然后再去评价孩子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不能一味的批评孩子。孩子的很多行为都来自于对父母的模仿,那么我们看待问题的方式也会影响到孩子,所以改变应从父母开始。 如果你认真观察过孩子的绘本和动画,你会发现很多内容都是传达“二元对立”的价值理念。所以,我们在陪孩子听故事,或给孩子讲故事时,不妨从多角度向孩子提问,引发他的思考,开阔孩子的思维。比如,白雪公主的故事,我们可以问问孩子,你觉得皇后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孩子可能会说:“皇后太坏了,要把白雪公主杀死。” 孩子这样回答没有错,但我们可以继续问到:“皇后为什么要杀死白雪公主呢?”孩子会说因为白雪公主比皇后漂亮,皇后妒忌她。那么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这样思考,“这样说明皇后其实也希望自己漂亮,她追求美并没有错,但不能因为别人比自己美,就杀死别人,这是不好的!”
或许你会认为孩子听不懂,太复杂了。其实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让孩子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而是给孩子引导多个思考方向,教孩子不要一根筋地去看待问题。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其中的道理自然就会明白了。
认知决定思维,思维决定行为,开阔孩子的思维,是我们作为父母需要去干预的。学习儿童人格发展宝典,参与孩子每个阶段的发展规律,避开常见的家庭教育误区,掌握实用的沟通工具及技巧,为孩子铺设坚实的成功之路。让我们一起学习儿童人格养成宝典,像“儿童心理咨询师”一样轻松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