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小课堂丨我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都做了哪些努力

2024-01-11

近期,一位学习了《儿童人格养成宝典》的妈妈来给我们投稿,想分享一下她学习后的心得笔记。



我抚养着18个月大孩子,因从小家庭原因一直有着一些心理情绪,直到我有了孩子,我不想我的孩子经历我走过的路,我势必要让我的孩子走上阳光灿烂、遍地花朵的成长道路。


许多的经历使我意识到,要想养育一个内外在都健康的孩子,自己就应当从根本开始学习,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去相处。教育孩子的同时也是我们父母一起学习的时候,通过自我认识、自我成长,让父母和孩子相处的更加融洽、更加幸福和谐。



认识自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价值观、兴趣爱好,甚至是人生目标。那么,我们的自我意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形成的呢?



心理学中,通常会把自我意识理解为是个体对自己的意识。在具体研究中,自我意识的认知方面主要考察为自我评价、情感方面主要考察自我体验、意志方面主要考察自我控制。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认为自我包含着认识者和被认识者,即主体自我和客体自我。主体自我是人类认识自我的过程和对自己行为的调节机制,是此时的我处于观察地位;而客体自我是主体通过客观反映和评价而认识的自我,是此时的我处于被观察地位


20世纪初,库利(C.Cooley)和米德(G.H.Mead)提出著名的“镜映自我”理论,即我们是通过接受他人对我们的评价而形成自我评价的,他人评价是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



在孩子出生的第二年,客体自我开始出现,其标志表现在心理学家阿姆斯特丹(Amsterdam,1972)的“点红鼻子实验中,这是一项研究儿童自我发展的经典实验。实验者在数名3~24个月的婴儿鼻子上悄悄点上一个小红点,然后将他们放到了镜子前,观察他们照镜子时的反应。


实验结果表明,自我意识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5-8个月(第一阶段):处于无我状态

孩子可能会对镜像感兴趣,但并不知道镜子中的人到底是自己还是他人。


9-12个月(第二阶段):初步发展出主体自我

婴儿对着镜子主动做出动作,引起镜子里的自己也做动作。


12-15个月(第三阶段):主体自我得以明显发展

孩子能够区分出自己与他人所做出的动作的区别。


15-18个月(第四阶段):初步发展出客体自我

此时的孩子开始能够认识到客体特征来自于主体特征,例如贴在鼻子上的红点。


18-24个月(第五阶段):形成客体自我

孩子会开始使用语言来表示自我,运用人称代词“你、我、他”称呼自己和他人。




主体自我和客体自我的形成,是孩子与物理世界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自我的发展有助于儿童妥善处理自己与环境、与他人的关系。


因此,认识自我是一个从幼到老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通过认识自我,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实现个人成长和发展。我相信,只要我们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不断地学习探索和调整,积极地行动和实践,我们一定能够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很感谢《儿童人格养成宝典》教会我避开养育误区,让我懂得了在育儿当中应该如何去培养健康的心理。课程内容都是很精华的知识点,让我知道了育儿,不仅仅只有育儿,它还涉及到家庭关系和夫妻关系对孩子的影响,学习后提前让我在家庭相处和夫妻相处中做好了干预。




十分感谢这位朋友的投稿,我们的课程在生活中有给你起到作用和变化,有帮助到你的育儿之路和个人成长也是我们最想看到的。儿童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之路一直任重而道远,相信学过我们的课程的你,也会获益良多。

 

学习《儿童人格养成宝典》,涵盖孩子每个阶段的成长发展规律,避开常见的家庭养育误区掌握实用的沟通工具及技巧,为孩子铺设坚实的成功道路。




让我们一起学习《儿童人格养成宝典》像“儿童心理咨询师”一样轻松育儿


【订阅链接】